劉紅傑

中醫基礎理論教研室主任,第五批全國中醫臨床優秀人才培養對象,廣東省傑出青年醫學人才



個人介紹


姓名:劉紅傑

職稱:副教授

研究方向:中醫腦病學,中藥毒理學,中醫文化。

電子郵箱:hongjie_liu@jnu.edu.cn


中醫基礎理論教研室主任,第五批全國中醫臨床優秀人才培養對象,廣東省傑出青年醫學人才。現任太阳集团1088vip副院長。獲國家級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各1項(團體)。主講《中醫基礎理論》、《中醫治法與組方規律研究》等課程。臨床長于治療神經、消化系統疾病及疑難雜症。已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2項、省級及其他等各類課題10餘項,出版著作1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培養研究生20餘人。





教學/科研成果





主持的代表性科研課題:

[1]基于SATB1/p21路徑探讨養陰活血息風法防治帕金森的抗多巴胺能神經元衰老機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編号82074306);

[2]艾葉急性肝毒性的TK-TD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編号30901936);

[3]基于“均勻設計-網絡預測-實驗驗證”模式探讨龜芍平顫顆粒降低美多芭用量的抗帕金森病機制(廣東省自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編号2019A1515010644);

[4] 中藥艾葉多組分相互作用與急性肝毒性的關系(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博士啟動項目,編号 8451066302001807)。

 

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的代表性論文:

[1] Li-Juan Tan, Ying Yu, Ze-Hai Fang, Jiong-Lu Zhang, Hai-Liang Huang, Hong-Jie Liu. Potential Molecular Mechanism of Guishao Pingchan Recipe in the Treatment of Parkinson’s Disease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Molecular Docking [J]. Natural Product Communications, 2022, 17(8):1-12.

[2]劉紅傑,張炅璐,董含秋,陳亮,何濤志,吳倩,房澤海. 基于均勻設計的龜芍平顫方聯合多巴絲肼片抗帕金森病劑量配比篩選與驗證[J].中藥藥理與臨床,2020,36(1):163-168.

[3]劉紅傑,何濤志,張炅璐,吳倩,譚莉娟,劉東東. 中藥複方聯合左旋多巴類藥物治療帕金森病的系統評價及基礎用藥的篩選[J]. 中國中藥雜志,2020,45(24):6043-6052.

[4]劉紅傑,董含秋,陳亮,吳倩. 基于神經網絡模型預測中藥腎毒性的研究[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19,30(5):622-629.

[5]劉紅傑,董含秋,詹莎,陳亮,肖雅. 基于1H-NMR的艾葉揮發油急性肝毒性機制的代謝組學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9,44(4):827-832.

[6]Hongjie Liu, Lingxiu Chen, Zhe Zhang, Guozhu Geng, Wenjun Chen, Hanqiu Dong, Liang Chen, Sha Zhan, Tianhao Li.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Madopar for Parkinson’s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J]. Acupuncture in Medicine, 2017,35 (6):404-412.

[7]Hongjie Liu, Sha Zhan, Yan Zhang, Yan Ma, Liang Chen, Lingxiu Chen, Hanqiu Dong, Min Ma, Zhe Zhang. Molecular network-based analysis of the mechanism of liver injury induced by volatile oils from Artemisiae argyi folium[J]. BMC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2017, 17 (1): 491.

[8]劉紅傑,詹莎,李天昊,陳亮,陳靈修,張玉佩.艾葉揮發油緻急性肝損傷小鼠線粒體結構和功能的變化[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7,33(6):530-534.

[9]劉紅傑.“精、氣同出而異名”論[J].山東中醫雜志,2016,35(1):5-6.

[10]劉紅傑,李天昊,詹莎,陳靈修,崔會營,陳青山.四性、五味和歸經對中藥肝毒性預測價值的研究[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15,26(5):708-713.

 

代表性著作:

[1]《中醫文化概論》(主編,太阳集团app首页出版社,2020年10月);

[2]《黃帝内經學術思想研究》(合著,太阳集团app首页出版社,2014年8月);

[3]《茶酒的美容•保健•藥用》(主編,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年8月)。

[4]《中醫診斷學研究進展》(副主編,太阳集团app首页出版社,2023年8月);

[5]《龍華中醫談養生》(副主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8年8月);

[6]《中醫基礎理論》中英對照版(副主編,太阳集团app首页出版社,2018年8月);

[7]《中醫基礎理論》(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編委,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21年6月);

[8]《中醫基礎理論》(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十四五”規劃教材,編委,人民衛生出版社,2021年8月)。


  獲獎及榮譽





[1] 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教育部,教師〔2023〕4号文,3/11);

[2]第十屆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廣東省教育廳,粵教人函〔2022〕13号文,3/10);

[3] 第五批全國中醫臨床優秀人才研修項目培養對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中醫藥人教函〔2022〕239号文);

[4]廣東省傑出青年醫學人才(廣東省衛生健康委,粵衛[2019]9号文);

[5]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廣東省人民政府,粵府〔2019〕26号文,7/7)。


 學術兼職




[1]世界中醫學會聯合會舌象研究專業委員會,理事(第一屆);

[2]中國醫學氣功學會氣功教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第一屆);

[3]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藥實驗藥理分會,委員(第三屆,第四屆);

[4]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藥基礎理論分會,委員(第四屆);

[5]全國高等學校中醫學類專業核心課程《中醫基礎理論》課程聯盟,理事(第一屆);

[6]廣東省中醫标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第二屆);

[7]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轉化醫學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第一屆,第二屆);

[8]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亞健康專業委員會,委員(第二屆,第三屆);

[9]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活血化瘀專業委員會,委員(第三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