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說醫】陳利國:内托生肌散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伴靜脈炎案

發布時間:2023-03-03 來源:太阳集团1088vip

陳利國 廣東省名中醫,第七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現任太阳集团app首页中西醫結合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廣東省傳統醫學會副會長,廣東省民族醫藥學會首席專家,廣東省中醫藥學會血栓病專業委員會名譽主委,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活血化瘀專業委員會主委。臨床工作46年,擅長用活血化瘀治療疑難雜症。尤其擅長治療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老年神經退行性疾病、慢性胃腸道疾病、心身疾病以及亞健康狀态調治。著有《中西醫結合内科治療學》《中醫基礎理論研究》《黃帝内經學術思想研究》《論脈積與血管疾病防治》等多部專業著作。

醫案是中醫臨床實踐的記錄,體現了診療過程中理、法、方、藥的具體運用,是醫家診治疾病思維過程的表現。曆代名家醫案是中醫藥寶庫中的瑰寶。我們推出【以案說醫】欄目,以期傳承精華,啟迪我輩,共同進步。


張某,男,時年73歲。半年前出現行走後疼痛,左下肢明顯,呈進行性加重。四個月前出現左下肢水腫,局部紅腫疼痛。确診為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症伴靜脈炎,經中西醫治療,療效欠佳。

基礎病史:(1)高血壓;(2)高脂血症;(3)吸煙史;(4)下肢靜脈曲張。

【首診證候】刻診:患者左下肢水腫,靜脈曲張,紅腫疼痛,皮溫升高,觸痛明顯。間歇性跛行。舌淡苔厚膩,脈沉。


【辨證論治】

辨證:痰瘀阻絡,濕熱下注。

治法:治宜活血通絡,清熱化痰。

處方:葛根30克,黃芪、山楂各20克,桑枝、萊菔子、丹參、瓜蒌各15克,荷葉、法半夏、浙貝母各10克,乳香、沒藥、生甘草各5克。水煎服,每日1劑,14劑。

【随診過程】


二診:下肢紅腫消失,疼痛減輕。口幹,胃脘不适,二便正常。舌尖紅苔薄白膩,脈弦。

治法:仍以活血通絡,清熱化痰,兼以理氣和胃。

處方:葛根、丹參各30克,黃芪、山楂各20克,桑枝、萊菔子、瓜蒌、炒牛膝各15克,荷葉、天花粉、佛手、法半夏、浙貝母各10克,乳香、沒藥、生甘草各5克。水煎服,每日1劑,14劑。

三診:下肢水腫、疼痛消失,行走1000米或20分鐘無疼痛。舌淡苔膩,脈弦。處方:上方繼服14劑。

四診:舌淡紅,苔薄,脈弦。處方:上方加苦參10克,繼服20劑。

五診:五個月後因胃腸不适來診,述共服藥50餘劑。現每日兩次行走,均30分鐘以上,未出現下肢不适。建議改服中成藥以資鞏固。并囑低脂低鹽飲食,戒煙限酒。

按語: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是一種血管退行性疾病,是由于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引起下肢動脈狹窄、閉塞,進而導緻肢體慢性缺血。臨床表現包括患肢局部發涼、麻木感,間歇性跛行、肢體缺血性潰瘍、壞疽等。早期治療預後較好。内托生肌散出自《醫學衷中參西錄》,方由生黃芪、甘草、乳香、沒藥、白芍、天花粉、丹參組成,是為王清任之“黃芪甘草湯”與張錫純“活絡效靈丹”二方變化而來。張錫純用治瘰疬瘡瘍破後,氣血虧損不能化膿生肌而數年不愈者。方中重用黃芪補氣,丹參活血,使補而不滞;花粉、芍藥補而不熱,乳香、沒藥、甘草解毒化腐;且強調黃芪必用生者,取其補中有宣通之力。在該患者的治療過程中,針對其痰瘀阻滞、濕熱下注的基本病理變化,結合年老、病久的臨床特征,選用内托生肌散加減,黃芪減量,重用清熱化痰、活血通絡之品;二診、三診、四診加入天花粉、苦參,清熱養陰,并适時顧護胃氣。共用藥50餘劑,取得了标本兼治,迅速改善症狀的效果。


鄭重申明:

由于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藥和劑量僅适用于本案病人當時的病情。未經中醫辨證診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處方和劑量。廣大讀者如有需要,應前往正規醫院診治,以免贻誤病情。

【來源:太阳集团app首页附屬第一醫院,指導專家:陳利國 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