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益心健腦湯
組成:黃芪30-60克、葛根15-30克、桑寄生15-30克、丹參20-40克、生山楂9-15克、川芎6-9克。
煎服法:将藥用适量水浸泡30分鐘左右,煎兩次,取汁約300-400毫升。每日一劑,分2-3次溫服。
功能:補氣活血,益心健腦。
主治:氣虛血瘀之冠心病、高血壓病、腦栓塞、腦血栓形成、腦動脈硬化以及心律失常、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
加減運用:主要根據病證的變化和兼證的多少而進行相應的加減。如出現畏寒肢冷;加桂枝6克、炮附子9克;出現口幹、舌紅少苔,大便幹結等陰虛證,加麥冬12克、生首烏15克;體倦、神疲、氣短等氣虛證明顯者,加黨參30克、五味子6克;血瘀氣滞疼痛明顯者,加香附12克、元胡9克;失眠多夢者加炒棗仁15克、夜交藤30克。
本方在用量上可根據病情适當調整。
2.舒肝化癥湯
組成:柴胡9克,茵陳20克,闆藍根15克,當歸9克,丹參20克,莪術9克,黨參9克、炒白術9克,黃芪20克,女貞子20克。五味子15克,茯苓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頭煎二煎藥液相混,早中晚分三次服,也可共碾為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日服三丸。
功用:舒肝解郁,活血化症,清解祛邪,培補脾胃。
主治:各種急慢性病毒肝炎,早期肝硬化、肝脾腫大,肝功能異常等。
加減運用:有濕熱征候或瘀膽現象的,方中茵陳可重用40—60克,以利于清利濕熱,再加赤芍,栀子,是出于祛瘀利膽的目的,虛赢不足嚴重的,偏于陽虛酌加淫羊藿,仙茅、肉桂以溫補腎陽,偏于陰虛酌加生地,枸杞等以滋補腎陰,對于肝硬化代償失調。血脈瘀滞,陽虛不化所出現的腹水,根據“去菀陳莝、溫陽利水”的治則,在重用補益脾腎和活血祛瘀之品的基礎上,尚須酌加理氣利水之品,如大腹皮、茯苓皮、澤瀉、白茅根等,如此标本兼治、有利于腹水消除,恢複肝髒代償功能。
3.口瘡方與黃芪橘紅方
組成:煅爐甘石2克,人中白(煅)1克,青黛2克,冰片 0.3克,枯礬0.5克。
功效:燥濕收斂,化腐生肌,清熱止痛。
主治:口瘡。
用法:上藥共為極細末,放瓶中收貯,将藥末搽于患處,1日1次。
橘紅、黃芪、青黛、黃精、雞内金、茯苓配伍治療小兒呼吸道反複感染
4.延年半夏湯
主治:治療咳喘
組成:槟榔6克,桔梗3克,枳實3克,前胡6克,半夏12克,鼈甲9克,人參3克,生姜3克,吳茱萸3克。
5.半夏瀉心湯加栀子豉湯
治療胃食管返流引起的咳嗽。過敏煎治療咳嗽變異性哮喘,蒼耳子散治療上氣道咳嗽綜合征(鼻後滴漏綜合征引起的咳嗽(蒼耳子,白芷,薄荷,辛夷)
6.玄參苦參黃柏山藥升麻地榆治療便秘玄參湯。人參黃連山藥治療糖尿。
7.腫瘤化療或術後食療方:黃芪、枸杞子、白花舌蛇草各30克煎30分鐘,加山藥、薏苡仁、陳皮、大棗煮粥。
8.用于絕經前後:黃芪,女貞子,陳皮,可加黨參、淫羊藿、大棗。
9.學習張錫純資生湯(生山藥,玄參,白術,雞内金,牛蒡子)後自拟用于小兒積食方:山藥,白術,雞内金,荷葉,陳皮。(多汗者加桑葉、牛子)
10.王清任助陽止癢湯:黃芪30克,桃仁6克(研),紅花6克,皂刺3克,赤芍3克,山甲3克(炒)。
活血祛瘀,助陽止癢。
痘疹6~7天後,作癢不止,抓破無血。失音聲啞,荨麻疹,濕疹。
加減:治療荨麻疹,可加防風、生地、蟬衣;治療濕疹,可加茯苓、白術、薏苡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