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論醫話之一:
肺主悲,悲傷肺,虛則補其
甘麥大棗湯治(男子)髒躁案
1936年于山東菏澤縣醫院,診一男了,年約30餘,中等身材,黃白面色,因患精神病,曾兩次去濟南精神病院治療無效而來求診。查其具有典型的悲傷欲哭,喜笑無常,不時欠伸,狀似“巫婆拟神靈”的髒躁證。遂投以甘麥大棗湯:甘草9克,整小麥9克,大棗6枚。藥盡7劑而愈。追蹤3年未發。
1940年于灤縣,診治一婦性徐某,19歲,欠伸不安,哭笑無常,得髒躁證,亦投以上方,其父曰:“方中之藥,系經常之食品。”歸後,取倉中之小麥約500克左右,大棗約500克左右,購甘草一大把,用鍋煎熬之,令其女恣飽飲之,藥後患者感頭暈頗重,繼之昏睡一晝夜始醒,翌日其父來述服藥經過,囑按原方服之。進數劑,經久未發。
甘麥大棗湯治婦人髒躁,是方是病,醫籍屢載,唯男子患此,且以本方治愈,則罕見。是知醫學典籍不呆不讀,不讀則無所比較遵循;亦不可死讀,死讀則刻舟求劍,守株待兔。更因本病系情志内傷所緻,機理複雜,臨床須詳加辨析,務求藥證相合,不可專恃一方。
本證悲傷欲哭,時出妄言,與癫狂相近,然癫狂證的妄言特點為前後相失,出口即忘;本證則近似情理,移時猶記。表現不同,機理有異,方藥亦殊。
(選自中國中醫研究院編嶽美中醫案集(第一輯),人民衛生出版社,2019年12月第一版第15次印刷,99頁)
醫論醫話之二:
延年半夏湯治療支氣管喘息案
蕭某,女性,42歲,唐山市人。夙有支氣管喘息宿疾,診視時複發甚劇,持續二十餘日,晝夜疊進内服藥及注射劑,無效。已瀕于危,其夫倉皇備後事。其症作突發性陣咳,咳則喘,咳喘作須10餘分鐘,咯粘液樣的白沫痰,至痰咯出而氣道無阻始漸平息。但隔半小時或一小時而咳喘又作,晝夜約20餘次,不能平卧,隻以兩手推薦額,伏于枕上,其面目因頭久垂而現浮腫象。診其脈虛弱無力,惟左關浮細而弦,無熱,舌苔白膩,精神困憊,不欲睜眼,見醫生至,稍擡頭即伏枕上,作喘息聲,自雲痛苦萬狀,不欲求生。根據其脈象及現症舌苔,姑投以延年半夏湯,不意服藥後夜間即能平卧,續進一劑,竟霍然而愈。
以此方治療支氣管喘息,在我的經驗,數年間已治愈五六例。其适應症,為突發性陣咳作喘,咯粘液樣白沫痰,舌苔白膩,面目稍浮腫(此症不必悉具),其脈左關部浮細而弦者,投之辄效。但病例不夠多。延年半夏湯方:
清半夏9克,炙鼈甲12克,前胡6克,桔梗4.5克,人參6克,炒枳實3克,吳茱萸9克,槟榔4.5克,生姜9克,水煎溫服。
按:延年半夏湯系唐以前古方。日本野津猛男于此方以柴胡易前胡,治胃痙攣,有效。主要以神經痙攣為主,包括支氣管痙攣。因肝脈浮細而弦,用人參、鼈甲、槟榔,咯粘液性白沫痰,用半夏、桔梗、吳茱萸,後吳茱萸一味,在臨床上經驗,其治咽頭至胃部之粘液樣白沫壅盛,殊效。桔梗與枳實相配伍,其升降肺氣之力,兼之柴胡能除胸脅苦滿,生姜主治水毒,合力共濟,故能用以治支氣管喘息。
(選自中國中醫研究院編嶽美中醫案集(第一輯),人民衛生出版社,2019年12月第一版第15次印刷,116頁)
醫論醫話之三:
肺為水之上源案--清暑益氣湯
清暑益氣湯原為李東垣方(《脾胃論》卷中):《内經》曰:“陽氣者,衛外而為固也,”“炅則氣洩”。今暑邪幹衛,故身熱自汗,以黃芪甘溫補之為君;人參、橘皮、當歸、甘草,甘微溫,補中益氣為臣;蒼術、白術、澤瀉,滲利而除濕;升麻、葛根,甘苦平,善解肌熱,又以風勝濕也。濕勝則食不消而作痞滿,故炒曲甘辛、青皮辛溫,消食快氣;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故以黃柏苦辛寒,借甘味瀉熱補水;虛者滋其化源,以人參、五味子、麥門冬,酸甘微寒,救天暑之傷于庚金為佐,名曰清暑益氣湯。
黃芪、蒼術、升麻、人參、澤瀉、炒曲、橘皮、白術各五分,麥門冬、當歸、炙甘草各三分,青皮二分半,黃柏二分或三分,葛根二分,五味子九枚。
《醫方集解·清暑之劑》:清暑益氣湯治長夏濕熱炎蒸,四肢困倦,精神減少,胸滿氣促,身熱心煩,口渴惡食,自汗身重,肢體疼痛,小便赤澀,大便溏黃而脈虛者。……此手足太陰足陽明藥也,熱傷氣,參芪益氣而固表,濕傷脾,二朮燥濕而強脾,火盛則金病而水衰,故用麥冬五味以保肺而生津。肺為水之上源,火旺克金,則金不能生水,麥味合人參生脈生津。用黃蘗以瀉熱而濕水,青皮平肝而破滞,當歸養血而和陰,神曲化食而消積,升葛解肌熱而升清。澤瀉瀉濕熱而降濁,陳皮理氣,甘草和中,合之以益氣強脾,除濕清熱也。
醫論醫話之四:
黃芪建中湯加味治愈多發性房性期前收縮一例(周次清案)
黃某,男,51歲。
初診:1984年10月28日。
主訴及病史:心悸5年,加重半年餘。五年前因勞累過度發生心慌頭暈。在某省級醫院診斷為“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多發性房性期前收縮”。口服心律平、心得安等藥曾一度好轉。但停藥後又複發,且日益加重。後改服中藥治療。先後服用炙甘草湯、養心湯等,效果不明顯。現感心慌氣短,活動後加重,勞累時尤甚;頭暈自汗,疲乏無力,納食欠佳,偶感心前區疼痛,畏寒肝冷;大便稀軟,每日一兩次。
診查:面色萎黃,形體消瘦,語聲低微。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結。血壓128/83mmHg,心率58次/分,心律不整,早搏每分鐘10-16次。心電圖診斷:窦性心動過緩(56次/分),頻發性室性期前收縮伴有差異傳導。診斷:心律失常(頻發性房性期前收縮)。
辨證:中氣虧虛,氣血不足,乃中氣虛寒之心悸。
治法:益氣溫中。
處方:黃芪30,黨參18,桂枝6,炙甘草9,白芍15,幹姜6,丹參18,五味子9克。
水煎服,每日1劑。
二診:1984年11月5日。服藥6劑後,心慌氣短有所減輕;早搏較前減少,每分鐘8-10次,仍感疲乏無力,形寒肢冷,大便稀軟,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結。上方加仙靈脾12克,改桂枝為9克,繼服12劑。
三診:1984年11月21日。服藥後心慌氣短明顯減輕,期前收縮也明顯減少,每分鐘3-4次。仍感脘腹脹滿,納食欠佳大便偏稀,四肢乏力。舌質紅潤,苔薄白,脈沉細結。上方加補骨脂9,砂仁6克,繼服12劑。
四診:1984年12月5日。上方連服15劑後,心慌氣短症狀消失,早搏無,大便已成形。勞累後仍偶有胸悶。複查心電圖大緻正常。令其将上方配成丸藥,服用2個月,以鞏固療效。
按:多發性房性期前收縮臨床多見,屬于中醫學心悸範疇。周老認為,本例的發生,屬于中氣虛寒所緻。患者有過度勞累耗傷中氣的緻病史,且心慌氣短等症狀及早搏的出現多在勞累時加重,安靜或休息時減輕。其臨床表現為心慌氣短、疲乏無力、語聲低微、頭暈自汗等氣虛症狀,以及畏寒肢冷、大便稀軟等中陽不足的表現,舌淡苔薄白,脈沉細結亦為虛寒之征。治宜補氣溫,宣通心陽。該患者之氣以服用炙甘草湯、養心湯無效,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炙甘草湯雖有益心氣、補心血、養心陰、通心陽之功,但主要适用于氣陰兩虛所緻的心動悸、脈結代者。方中生地、麥冬、阿膠、麻子仁等滋補陰血之品,有礙于脾陽的恢複,且陰柔滋補之品的寒涼之性更傷虛寒之中焦,故而無效。養心湯乃補益心氣、養心安神之方,雖能益氣但不能溫陽,所以療效欠佳。而黃芪建中湯,既有黃芪、黨參、炙甘草補氣,又有幹姜、桂枝溫中通陽,更加五味子、白芍緩中虛,斂心神,甚切病機,所以能獲此良效。
醫論醫話之五:
營出中焦,脾主統血案
昔在津沽曾治一蔡姓婦,患子宮腫瘤,忽大出血不止,……止血藥用之殆遍,毫無少效,患者唇色如蠟,氣息奄奄。餘以大山參60克濃煎随時服,一晝夜間,血止氣複,後加調補,此人至今仍在津市街道做居民工作。若此類病例在餘臨床六十年中已非少見,且在古人文獻中亦屢見不鮮,足見補中要藥——人參之功效。而中醫謂營出中焦,脾主統血,頗具實際意義也。(祝谌予,翟濟生,施如瑜,施如雪整理《施今墨臨床經驗集》,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2019年8月第1版第16次印刷,221頁)
脾為生痰之源,氣血化生之源,無虛不作眩,無痰不作眩。迷茯苓丸《證治準繩》,又名“茯苓丸”。
組成:半夏二兩(60克)、茯苓一兩(30克)、枳殼半兩(15克)、風化樸硝三錢(9克)。
用法:上藥共研為末,姜汁糊丸,每次服6克。也可改作湯劑水煎服,各藥用量按常規劑量。
功效:燥濕行氣,軟堅消痰。
主治:主治兩臂疼痛,或四肢浮腫,或咳嗽痰多,胸脘滿悶,或産後發喘,苔白膩,脈弦滑。
指迷茯苓丸治肩周炎病案1
徐莫,女,70歲。左肩周炎。肩部明顯萎縮,平舉不超過30度,疼痛緻夜不能寐。舌淡苔白濁,脈滑。病程半年有餘,中西藥、膏藥都試過,沒有明顯效果。
處方:茯苓12克,炒枳殼10克,姜半夏9克,芒硝3克,黨參15克,白術25克,幹姜10克,炙甘草6克,姜黃10克。五劑。
隻服用四劑,肩關節就恢複了正常(出現過腹瀉)。
病案2
2007年10月期間在廣州大學城給本科同學上課,課間休息,一女同學上台求醫。主訴:右手陣發性麻痹無力,不能擡過肩膀,腰背肌肉酸痛,其餘無特殊不适,舌淡紅稍胖,苔白潤,脈弦。自訴每有中醫老師上課,即上台求醫,服藥甚多,症不見減!!餘尋思良久,本病似無症可辨,但怪病多痰,女同學舌淡胖、苔白潤為中焦脾虛痰濕内蘊之象。痰濁留滞經絡,故緻肌肉、肢體酸痛麻痹無力。于是予指迷茯苓丸加減如下。
處方:枳殼15克,芒硝5克(沖),茯苓15克,生姜15克,半夏20克,羌活10克,蘇葉10克,炒白術30克,甘草6克,桔梗10克,丹參10克。囑服3劑。服藥後彙報反應如何。
結果:春節後接女同學短信告知:服藥後症狀明顯緩解,3劑後諸症悉除。至今數月餘未見複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