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說醫】陳利國:溫膽湯合半夏瀉心湯治療頑固性呃逆案

發布時間:2023-03-03 來源:太阳集团1088vip

陳利國 廣東省名中醫,第七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現任太阳集团app首页中西醫結合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廣東省傳統醫學會副會長,廣東省民族醫藥學會首席專家,廣東省中醫藥學會血栓病專業委員會名譽主委,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活血化瘀專業委員會主委。臨床工作46年,擅長用活血化瘀治療疑難雜症。尤其擅長治療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老年神經退行性疾病、慢性胃腸道疾病、心身疾病以及亞健康狀态調治。著有《中西醫結合内科治療學》《中醫基礎理論研究》《黃帝内經學術思想研究》《論脈積與血管疾病防治》等多部專業著作。

醫案是中醫臨床實踐的記錄,體現了診療過程中理、法、方、藥的具體運用,是醫家診治疾病思維過程的表現。曆代名家醫案是中醫藥寶庫中的瑰寶。我們推出【以案說醫】欄目,以期傳承精華,啟迪我輩,共同進步。


賴某,女,時年24,初診:2022617。自述從13歲始出現呃逆,已十多年,曾到多家醫院就診,均療效欠佳,有逐年加重趨勢。

【首診證候】刻診:呃逆反複發作十餘年,呃聲有時清脆,有時沉悶,多為三五連聲。近兩年有加重趨勢,每于安靜或精神緊張時,呃聲連連。胃脘脹滿,時有灼熱感,口臭;小腹濕冷,大便稀。舌紅少苔,脈細弦。


【辨證論治】

辨證:證屬胃氣上逆,上熱下寒,寒熱錯雜。

治法:疏肝和胃,降逆止呃。

處方:溫膽湯合半夏瀉心湯化裁。半夏、陳皮、枳實、竹茹各10克,黃連、幹姜、丁香、甘草各5克,薏苡仁、萊菔子、敗醬草各15克,炒扁豆25克。7劑(顆粒劑),每日一劑,分2次沖服。

【随診過程】


二診:一周後複診,腹部脹滿症狀減輕,呃逆次數有減少。他症改善不明顯。舌紅少苔,脈弦細數。雖藥症對應,但療效欠佳。考慮患病日久,胃氣受損,且舌脈均顯氣陰不足之象,仿麥門冬湯意合疏肝理氣方藥如下:柴胡、枳實、竹茹、蘇梗、槟榔、厚樸各10克,黨參、白芍、赭石、北沙參各15克,麥冬20克,丁香、甘草、升麻各5克。7劑(顆粒劑),每日一劑,分2次沖服。

三診:71日呃逆明顯減少,偶于食後或緊張時出現。仍有小腹濕冷感,大便幹。舌淡紅少苔,脈沉。治以溫陽祛濕,健脾和胃。黃連5克,幹姜、人參、附子、枳實、桃仁、火麻仁各10克,白芍、知母、蘇梗各15克,白術20克,丁香、甘草各5克。7劑(顆粒劑),每日一劑,分2次沖服。

四診:78日自述服用上方7劑後,未出現呃逆,小腹冷感改善明顯,偶有胃脘不适。舌脈同前。上方繼服7劑,鞏固療效。


按語:

呃逆又叫膈肌痙攣,是由于膈肌、膈神經、迷走神經或中樞神經等受到刺激後引起一側或雙側膈肌的陣發性痙攣,伴有吸氣期聲門突然關閉,發出短促響亮的特别聲音。如果膈肌痙攣發作持續不斷則可嚴重影響正常工作、休息。呃逆之病機為胃氣上逆,或因腑氣不降,或因肝氣不舒,也有因他病而緻者。該患者幼年發病,病程長達十餘年,屬頑固性呃逆。且症情複雜,上熱下寒,虛實兼夾,為治療帶來困難。治療過程中謹守胃氣上逆之基本病機,不離和胃降逆之法,根據病情或以疏肝理氣,或以健脾祛濕,或以溫陽散寒,随證加減變化。服藥閱月,多年病患得愈。


鄭重申明:

由于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藥和劑量僅适用于本案病人當時的病情。未經中醫辨證診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處方和劑量。廣大讀者如有需要,應前往正規醫院診治,以免贻誤病情。

【來源:太阳集团app首页附屬第一醫院,指導專家:陳利國 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