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利國 廣東省名中醫,第七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現任太阳集团app首页中西醫結合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廣東省傳統醫學會副會長,廣東省民族醫藥學會首席專家,廣東省中醫藥學會血栓病專業委員會名譽主委,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活血化瘀專業委員會主委。臨床工作46年,擅長用活血化瘀治療疑難雜症。尤其擅長治療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老年神經退行性疾病、慢性胃腸道疾病、心身疾病以及亞健康狀态調治。著有《中西醫結合内科治療學》《中醫基礎理論研究》《黃帝内經學術思想研究》《論脈積與血管疾病防治》等多部專業著作。
醫案是中醫臨床實踐的記錄,體現了診療過程中理、法、方、藥的具體運用,是醫家診治疾病思維過程的表現。曆代名家醫案是中醫藥寶庫中的瑰寶。我們推出【以案說醫】欄目,以期傳承精華,啟迪我輩,共同進步。
案一,陳某,男,時年75歲。自述:慢性胃病史,胃鏡檢查示慢性胃炎,身體尚健,活動自如。時值深秋,天氣幹燥,口幹口苦,大便秘結。
【首診證候】刻診:老年男性,體形中等,肢體靈活,反應正常。大便秘結不暢10餘年,或三、五日一行,或一日二至三次。大便幹結,排洩不暢。腹部脹滿,口幹口苦。舌淡尖紅苔薄白,脈弦細。
【辨證論治】辨證:根據時令和患者大便幹結,排洩不暢并伴有口幹口苦、舌紅的臨床特點,以及年老脾虛血燥、病程日久和脈象弦細的特征,辨證為中氣不足,血虛便秘。治法:益氣健脾,養血潤燥。處方:黨參10克,白術20克,升麻5克,枳實5克,當歸15克,白芍15克,桃仁10克,麥芽15克,神曲15克,萊菔子15克,栀子5克,淡豆豉10克,甘草5克。5副。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二次服。
【随診過程】
二診:服藥五劑後複診,大便通暢,每日或隔日一次,腹脹口苦口幹等症已失。舌淡苔薄,脈弦滑。守方繼服3劑,以資鞏固。并囑飲食宜忌。
案二。女,時年86歲。自述:身體健康,活動自如,生活自理。大便不暢困擾多年,胃腸檢查未見異常,顱腦CT檢查示大腦皮層萎縮,生化檢查未見異常。
【首診證候】
刻診:老年女性,體形偏瘦,肢體靈活,反應正常。能夠正确叙述症情。大便不暢困擾多年。主要表現為排便不暢,時有便意,日或二至三次不等,努則難下。也有二至三日始有便意,腹部脹滿不适,或有隐隐作痛,便後痛減。舌淡暗,有裂紋,苔厚膩,脈細弱。
【辨證論治】
辨證:根據患者年老體虛,排便不暢,努則難下的臨床特點,結合舌脈特征,辨證為氣虛便秘。
治法:益氣養血通便。
處方:黃芪、黨參、白芍各15克,白術20克,當歸、桃仁各10克,建曲、萊菔子、麥芽各15克,升麻、枳實、甘草各5克。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二次服。
【随診過程】
二診:服藥七劑後複診,大便通暢,食欲增加,自覺身體較前有力,願意參加老年人戶外活動。藥已對症,上方加減繼服7劑。處方:黃芪、黨參、白芍各15克,白術20克,當歸、桃仁各10克,建曲、萊菔子、麥芽各15克,葛根10克,杜仲、牛膝各15克,升麻、枳實、甘草各5克。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二次服。
按語:
《丹溪心法•卷二》謂:“凡人五味之秀者養髒腑,諸陽之濁者歸大腸,大腸所以司出而不納也。今停蓄蘊結,獨不得疏導,何哉?抑有由矣。邪入裡則胃有燥糞,三焦伏熱,則津液中幹,此大腸挾熱然也。虛人髒冷而血脈枯,老人髒寒而氣道澀,此大腸之挾冷然也。亦有腸胃受風,涸燥秘澀,此證以風氣蓄而得之。若夫氣不下降,而谷道難,噫逆泛滿,必有其證矣。”
以上兩例,均為老年便秘患者。氣虛血燥,腑氣不降為其共同病機。然案1,地處北方,秋燥當令,大便幹結,伴有口幹口苦。方中除健脾益氣養血潤燥,加生栀子一味清熱,并囑飲食宜忌。而案2則地處南方,年事更高,氣虛明顯,表現為大便不暢,努則難下,方中黃芪與黨參同用,并重用白術,加強補氣之力。二診仿濟川煎意加牛膝、杜仲,少用葛根生津。共奏益氣健脾、養血潤燥之效。此正《明醫雜著•卷一》所謂病氣不足,脾胃虛弱,津血枯涸,而大便難者,“當滋補化源”。“然老弱之人,當補中益氣以生陰血”之意。
鄭重申明:
由于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藥和劑量僅适用于本案病人當時的病情。未經中醫辨證診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處方和劑量。廣大讀者如有需要,應前往正規醫院診治,以免贻誤病情。
【來源:太阳集团app首页附屬第一醫院,指導專家:陳利國 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