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利國 廣東省名中醫,第七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現任太阳集团app首页中西醫結合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廣東省傳統醫學會副會長,廣東省民族醫藥學會首席專家,廣東省中醫藥學會血栓病專業委員會名譽主委,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活血化瘀專業委員會主委。臨床工作46年,擅長用活血化瘀治療疑難雜症。尤其擅長治療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老年神經退行性疾病、慢性胃腸道疾病、心身疾病以及亞健康狀态調治。著有《中西醫結合内科治療學》《中醫基礎理論研究》《黃帝内經學術思想研究》《論脈積與血管疾病防治》等多部專業著作。
醫案是中醫臨床實踐的記錄,體現了診療過程中理、法、方、藥的具體運用,是醫家診治疾病思維過程的表現。曆代名家醫案是中醫藥寶庫中的瑰寶。我們推出【以案說醫】欄目,以期傳承精華,啟迪我輩,共同進步。
詹某,男,時年27歲。患者自述,從上中學始出現經常性腹瀉,至今已十餘年。十多年前出現食後腹脹,腹瀉,腹部隐痛。每日排便二至五次不等,有時大便成型,有時呈水樣,服用中、西藥物後均有緩解。近兩年來,因工作勞累,作息不規律,經常出現腹痛、腹脹、腹瀉,每日三至五次,呈水樣伴有不消化食物,偶有後墜感。易疲勞,入睡困難,頭暈,記憶力下降。
基礎病史:慢性腸炎。
【首診證候】刻診:面色少華,身體偏瘦,舌淡紅有裂紋,苔薄有剝脫,脈細。
【辨證論治】
辨證:脾胃虛弱,食積濕滞不化。
治法:健脾益氣,消食化濕,導滞止瀉。
處方:人參、白術、茯苓、澤瀉、炙甘草、白芍、補骨脂各10克,陳皮、黃連、肉豆蔻、桔梗、藿香各6克,山藥、薏苡仁、白扁豆、蓮肉、芡實、生煅牡蛎各15克,焦三仙各10克。中藥顆粒沖劑,7劑,每日一劑,分二次沖服。
【随診過程】
二診:腹脹、腹痛、腹瀉已失。睡眠改善,體力有所增加。療效滿意,患者希望繼續服用。
處方:守上方繼服14劑。
三診:繼服14劑,未再出現腹痛、腹瀉,體力明顯增加,睡眠改善。舌淡苔薄,脈細。
處方:上方去人參、牡蛎,加黨參、酸棗仁、遠志各15克。中藥顆粒沖劑,10劑,每日一劑,分二次沖服。
按語:
慢性腹瀉臨床多見,病位在腸,多因飲食不節、情志刺激等誘發或加重。常伴有腹痛、發熱、消瘦等。日久損傷脾胃,緻脾胃虛弱,甚則出現脾腎不足。該患者病程長達十年之久,身體瘦弱,體倦乏力,伴有頭暈、健忘、睡眠障礙等心脾不足之征。首診選用資生丸,健脾益氣、消食化濕導滞,加入溫補脾腎的補骨脂、肉豆蔻和具有收澀、安神作用的牡蛎。方證對應,療效顯著,二診守方繼服,鞏固成果。三診,以黨參易人參,去牡蛎,加棗仁、遠志安神定志。資生丸出自明代缪希雍《先醒齋醫學廣筆記》,亦名保胎資生丸,言:“妊娠三月,陽明脈養胎,陽明脈衰,胎無所養,故胎堕也。服資生丸”。據載缪氏将該方傳給王肯堂,故亦見于《證治準繩》。全方健脾益氣,消食化濕。多用于脾胃虛弱,食欲不振,神倦力乏,腹滿洩瀉等症。本案治療,遵缪氏“治腎洩兼脾洩”,方用肉豆蔻、五味子、補骨脂、白芍、砂仁、甘草、人參、吳茱萸法,以及治療洩瀉“芍藥、甘草乃始終必用之劑”,“黃連最能止瀉,須與人參等分乃可”的論述,加入白芍、補骨脂,白豆蔻易肉豆蔻,收到脾腎雙補之功能。
鄭重申明:
由于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藥和劑量僅适用于本案病人當時的病情。未經中醫辨證診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處方和劑量。廣大讀者如有需要,應前往正規醫院診治,以免贻誤病情。
【來源:太阳集团app首页附屬第一醫院,指導專家:陳利國 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