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欽河教授治療肝癌驗案二則

發布時間:2025-01-27 來源:太阳集团1088vip

醫案一

    柯某某,男,54歲,2022年4月13日初診。

    主訴:确診肝惡性腫瘤1年餘。

    現病史:患者1年餘前因脅肋部疼痛,在外院行消化系彩超檢查示:肝右後葉見一個低回聲竈,大小約為40×36mm,近門脈側可見一高回聲結節,大小約12×10mm。進一步肝髒CT檢查,并病理活檢确診肝惡性腫瘤,随後行TACE手術治療。術後一直右側脅肋部疼痛,乏力、納差。遂于楊欽河教授門診就診。刻診:右側脅肋部疼痛,乏力,胸悶,皮膚瘙癢,納差,矢氣多,口幹口苦,其面色萎黃,舌紅、苔黃膩,脈弦滑。

    中醫診斷:癥積;肝郁脾虛,濕毒内蘊證。

    西醫診斷:肝惡性腫瘤。

    治法:疏肝健脾,清熱祛濕抗癌。

    處方:北柴胡10g,茯苓15g,白術10g,炙甘草5g,黃芪破壁飲片4g,當歸5g,白芍10g,醋鼈甲20g(先煎),丹參30g,枸杞子10g,薏苡仁45g,土茯苓15g,連翹24g,豬苓15g,郁金10g,砂仁10g(後下),靈芝10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蓮15g,蜈蚣3g。7劑,水煎服,日一劑。

    2022年4月20日二診:左脅疼痛減輕,仍乏力,納稍轉佳,仍矢氣多,小便黃,大便細軟,舌淡紅,苔白。處方:當歸5g,赤芍15g,醋鼈甲20g(先煎),丹參30g,黃芪破壁飲片4g,白術10g,土茯苓30g,茵陳20g,連翹24g,薏苡仁60g,布渣葉30g,砂仁10g(後下),姜黃12g,紫蘇梗15g,蛇莓20g,靈芝10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蓮15g,蜈蚣4g。14劑,水煎服,日一劑。中藥粉劑:醋鼈甲30g,醋龜甲30g,醋莪術30g,全蠍30g,重樓30g,枸杞子60g,打粉,1次6g,一天2次,沖服。

    2022年5月4日三診:面色萎黃好轉,腹部隐痛,矢氣減少,身癢,口幹黏,尿黃,大便2-3次/天,質軟味臭,舌紅,苔白膩,脈弦。2022-5-4超聲示:肝右後葉(S6)低回聲竈,範圍約23mm×32mm,門靜脈右支内見一低回聲團,7mm×12mm。2022-5-4血常規示:ALT:51U/L;γ-GT:101U/L ;ALP:179U/L;DBIL:7.9 umol/L。處方:神曲15g,麥芽15g,土茯苓15g,甘草10g,當歸5g,赤芍10g,醋鼈甲20g(先煎),黃芪破壁飲片4g,白術10g,茵陳20g,薏苡仁60g,布渣葉20g,砂仁10g(後下),姜黃10g,神曲15g,麥芽15g,蛇莓10g,靈芝10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蓮10g,蜈蚣4g。14劑,水煎服,日一劑。繼續配合中藥粉劑治療。

    2022年6月1日四診:刻下症:腹脹,口苦,大便臭,舌淡苔白,有裂紋。2022-6-1血常規示:ALT:42 U/L;γ-GT:95 U/L;ALP:158 U/L;DBIL:3.2umol/L。處方:白術10g,幹姜10g,黃芪破壁飲片4g,甘草5g,黨參30g,當歸5g,赤芍10g,醋鼈甲20g(先煎),蛇莓10g,靈芝10g,白花蛇舌草30g,蜈蚣4g,半枝蓮15g,山慈菇15g,布渣葉20g,薏苡仁45,茵陳20g,土茯苓15g,神曲15g,麥芽45g。14劑,水煎服,日一劑。

    2022年6月15日五診:無明顯不适,精神可,納可,二便調。以益氣健脾為主,祛濕化瘀抗癌為輔之劑加減,堅持服用至今。

    按語:楊教授認為,肝癌病位主要在肝,涉及脾胃,其多由情志抑郁,外感六淫,飲食不節,或疾病遷延不愈,使髒腑功能失調,氣機不暢,濕熱瘀毒伏于血分,日久變生癌毒,痰瘀毒互結,形成腫塊,進一步影響肝之疏洩,脾之健運。病屬本虛标實,治宜攻補兼施,以補為主,以攻為輔,攻補兼施貫穿整個治療過程。

該患者既往慢性乙肝病史多年,後發展至肝硬化,日久發為肝癌,行TACE術後。初診見面色萎黃,脅肋部疼痛,口幹口苦為濕熱瘀毒蘊結,阻滞經絡,不通則痛。肝失疏洩,氣機不暢,日久橫逆乘犯脾胃,胃失和降,則見納差,矢氣多,濕毒浸淫,則見皮膚瘙癢,口苦口黏、舌紅、苔黃膩,脈弦滑皆為濕毒内盛之證。當以清化肝經濕熱瘀毒,調和肝脾為基本治則治法。

    本案中楊教授用逍遙散合四君子湯以疏肝健脾,黃芪益氣健脾養血,枸杞子、鼈甲滋養肝腎之陰,薏苡仁、土茯苓、豬苓清熱祛濕以止癢,連翹清熱,砂仁行氣和胃、芳化濕濁而走氣分,郁金、鼈甲、丹參、白花蛇舌草、半枝蓮、蜈蚣清化熱毒、活血化瘀散結而走血分。其中白花蛇舌草、半枝蓮、蜈蚣、靈芝尚有解毒抗癌之功效。組方嚴謹,兼顧氣血,以血為主,肝脾同治,治肝為要。

    鄭重申明:由于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藥和劑量僅适用于本案病人當時的病情。未經中醫辨證診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處方和劑量。廣大讀者如有需要,應前往正規醫院診治,以免贻誤病情。


醫案二

    龔某某,男,56歲,2022-11-12初診。

    主訴:發現肝惡性腫瘤5月餘。

    現病史:患者既往有慢性乙肝肝炎、肝炎後肝硬化病史,平素嗜好飲酒。2022年6月消化系彩超示:肝右葉見範圍約11.6×10.2cm等回聲包塊。行肝腫物穿刺活檢确診為肝癌。後行肝動脈灌注化療聯合卡瑞利珠單抗和阿帕替尼治療。同年7月消化系彩超檢查示:肝右葉見範圍約9.2×5.6cm的稍強回聲光團。11月複查消化系彩超示:肝内低回聲結節(其中一個大小約5.0×3.8cm),膽囊多發結石,脾大。刻下症:右上腹脹滿,無疼痛,納可,矢氣多,午後嗜睡,夜晚入睡困難,易在夜間1-3點醒,口幹,二便調,舌質紅,苔白膩,脈弦滑。

    中醫診斷:癥積;肝腎陰虛,痰濕内蘊證。

    西醫診斷:肝惡性腫瘤。

    治法:補益肝腎,益氣養陰,祛濕化痰,活血散結。

    處方:藤梨根30g,半枝蓮15g,牡蛎40g(先煎),枸杞10g,當歸10g,醋鼈甲15g(先煎),茯苓10,麸炒白術10g,黨參15g,黃芪15g,麥冬10g,蜈蚣3g,土鼈蟲10g,醋莪術10g,白花蛇舌草30g,蛇莓15g,雞骨草15g,薏苡仁30g,柏子仁15g。14劑,水煎服,日一劑。

    2022年12月17日二診:服藥後諸症好轉,腹脹減輕,納可,二便調,舌質紅,苔薄白,脈弦滑。上方去柏子仁,加茜草10g,石見穿20g。14劑 水煎服,日一劑。

    2023年1月19日三診:腹脹繼續減輕,覺口苦,二便調,舌淡紅,苔白膩,脈弦緩。處方:薄荷5g(後下),半枝蓮15g,山慈菇10g,白花蛇舌草30g,薏苡仁30g,茯苓15g,木香15g(後下),雞内金20g,丹參15g,靈芝10g,炒酸棗仁30g,牡蛎30g(先煎),珍珠母30g(先煎),蜈蚣3g,炙甘草5g,白術10g,當歸5g,醋鼈甲30g(先煎),枸杞子10g,麥冬10g,甘草泡蜂房5g。14劑 水煎服,日一劑。

    2023年2月26日四診:複查上腹CT示:肝S5/6可見一片狀等稍高密度影,邊界尚清楚,病竈大小約為4.9×2.6×3.2cm。無腹脹,無口苦,覺口幹,睡眠欠佳。上方加西洋參5g以益氣養陰。

    按語:該患者乙肝多年,長期飲酒不加控制,體内濕熱毒邪互結,日久乃成肝積,形成腫塊,堅硬不移,阻滞氣機,影響脾胃運化,脾失健運,水濕内停,故見腹脹。醜時(淩晨1-3點)肝經當令,肝血不足,血不養肝,陰陽失調,故見醜時易醒。濕熱毒邪日久,肝腎陰液虧耗,陰虛内熱,故見舌紅;苔白膩則為濕邪阻遏之征。楊教授以滋補肝腎,益氣養陰,祛濕化痰,活血散結為基本治法。

    本案楊教授用一貫煎、四君子湯、鼈甲煎丸合方化裁。方中枸杞子、當歸養肝柔肝,麥冬滋養肺胃,佐金平木,茯苓、麸炒白術、黨參、黃芪健脾益氣祛濕,土鼈蟲、醋莪術、醋鼈甲、牡蛎活血化瘀、軟堅散結,雞骨草、薏苡仁清熱祛濕,蜈蚣、白花蛇舌草、蛇莓、藤梨根、半枝蓮清熱抗癌。楊教授認為,該患者初診雖有濕熱内蘊,但同時兼有肝腎之陰不足,故治療時尤須注意補陰與除濕之間的平衡,防滋陰太過,濕邪稽留;除濕太過,又恐傷陰。因邪盛正虛,邪毒不去,損傷正氣。楊教授在遣方用藥尤其注重脾胃,既兼顧患者肝腎陰傷治本,又兼顧脾虛運化失司,在健脾時用藥不過于滋膩。本案體現了楊教授治療肝癌攻邪,但時時不忘顧護正氣的學術思想。

    鄭重申明:由于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藥和劑量僅适用于本案病人當時的病情。未經中醫辨證診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處方和劑量。廣大讀者如有需要,應前往正規醫院診治,以免贻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