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女,41歲,1993年11月9日初診。
主訴:反複頭痛半年餘,加重2周。
現病史:患者平素睡眠欠佳,訴半年餘前失眠後開始出現頭痛,為頭部左側或後枕部疼痛,午後發作、疼痛呈隐痛,患者曾就診于廣州多家醫院,經治療(具體治療過程不詳)後,未見明顯緩解,近半年來上症反複,伴有睡眠差,心中煩悶,2周前失眠後疼痛加劇,為進一步系統診療,求診于楊教授門診。刻下症見:頭部隐痛,部位在左側及後枕部,午後發作,無頭暈,無視物旋轉,無耳鳴,無頸項部酸痛,無胸悶胸痛,無惡心嘔吐,無意識障礙等不适,心情煩悶,納可、眠差、二便正常,近期體重未見明顯減輕。查體:神清,生命體征平穩,心肺腹查體未見異常,頭顱無畸形、無外傷,神經系統查體無陽性體征,舌質紅,苔薄黃,脈稍數。
中醫診斷:頭痛;熱郁胸膈證。
西醫診斷:頭痛。
治法:清熱除煩,宣發郁熱。
處方:栀子豉湯:栀子15g,荊芥穗15g(藥房當時缺淡豆豉)。3劑,水煎服,日一劑。
1周後電話随訪:患者訴頭痛基本緩解,睡眠轉佳,後以原方加減繼進四劑而愈。
按語:栀子豉湯出自《傷寒論》。《傷寒論》第78條“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複颠倒,心中懊惱,栀子豉湯主之。”和第79條“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栀子豉湯主之。”栀子豉湯适用于發汗吐下後,出現虛煩不得眠、心中煩躁的症狀,以及發汗或下後,出現煩熱、胸中窒悶等症狀。楊教授善用經方,該患者頭痛持續半年餘,症狀反複,多在失眠後出現,伴有心煩,其舌質紅、苔薄黃,脈稍數等,提示胸膈郁熱,熱邪上犯清竅,治療當以苦辛相濟,輕清宣洩,解胸膈之郁熱為原則,故選用栀子豉湯,因當時藥房缺淡豆豉之藥,遂用荊芥穗代之。方中栀子味苦性寒,洩熱除煩;荊芥穗辛溫散邪,且緩栀子苦寒之性,二藥相合,共奏清熱除煩之功。該患者雖病位在頭部,但其基本病機為胸膈郁熱,治病求本,以本方治之,其胸膈之郁熱解除,頭痛自然緩解。
鄭重申明:由于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藥和劑量僅适用于本案病人當時的病情。未經中醫辨證診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處方和劑量。廣大讀者如有需要,應前往正規醫院診治,以免贻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