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案一
侯某,男,75歲,2022年12月24日初診。
主訴:發熱、咳嗽3天。
現病史:1周前患者兒子感染新冠病毒,并出現發熱。患者與兒子有密切接觸史。患者3天前開始出現發熱,體溫39℃,伴有畏寒、咽癢、咽痛、口幹、鼻塞、流涕、咳嗽、咳白粘痰。體格檢查:左下肺聞及少量濕啰音。血常規顯示白細胞總數升高、中性粒細胞比例升高,淋巴細胞比例下降,C-反應蛋白升高。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陽性。肺部CT檢查顯示左舌葉輕度感染。血氧飽和度指數為98。刻診:發熱,體溫38.8℃,畏寒、咽癢、咽痛、口幹、鼻塞、流涕、咳嗽、咳白粘痰;疲倦乏力、氣促,能平躺;睡眠欠佳,食欲減退,大小便正常。其舌紅,苔黃膩,脈浮數。
中醫診斷:咳嗽;表裡同病,風熱犯肺、痰熱蘊結證。
西醫診斷:1、肺部感染,2、新冠病毒感染。
治法:疏散風熱,清熱化痰。
處方:魚腥草30g,蒲公英15g,黃芩15g,牛蒡子10g,荊芥穗10g,浙貝母10g,木蝴蝶15g,桔梗10g,炙甘草5g,生地黃10g,蘆根20g,桑葉10g 。3劑,水煎服,日一劑。
2022年12月27日二診:患者熱退,無畏寒,無咽痛,仍有咽癢、咳嗽,痰色白清稀,痰明顯減少,氣喘。其舌淡苔白膩,脈滑。血常規示:C反應蛋白下降,中性粒細胞細胞比例下降。患者風熱已散,内熱已消,仍有痰濕蘊結于肺,予三子養親湯加減,以溫肺化痰,降氣消食。處方:紫蘇子15g,芥子10g,萊菔子10g,木蝴蝶15g,瓜蒌10g,芡實10g,厚樸10g。 5劑,水煎服,日一劑。
2023年1月1日三診:患者無發熱、惡寒、咳嗽、咳痰等不适,咽癢好轉。輕微氣喘,睡眠不佳,二便正常。其舌淡苔白,脈稍滑。守前方繼續予溫肺化痰、降氣消食為法。處方:紫蘇子15g,芥子10g,萊菔子10g,木蝴蝶15g,瓜蒌10g,芡實10g,厚樸10g,貓爪草15g,厚樸10g,山楂10g,甘草5g,合歡皮20g,牡蛎20g(先煎)。7劑,水煎服,日一劑。
1周後電話随診,患者訴症狀基本緩解,稍感乏力,囑其在家中靜養,避風寒。
按語:新冠病毒感染屬中醫疫病範疇,病勢急,病情變化迅速,稍加懈怠即可能病入危重。本案患者發病3天已見肺部感染,其表證未解,又見裡證,表裡同病,根據症狀、舌脈,辨證為風熱犯肺、痰熱蘊結證,治法以疏散風熱,清熱化痰為主。予桑葉、荊芥穗、牛蒡子疏散表邪,利咽消腫,木蝴蝶清肺利咽,魚腥草、黃芩、蒲公英清熱解毒,浙貝母、桔梗清熱化痰,生地黃、蘆根滋陰潤燥。3劑後患者表裡之熱已清,但仍有咳嗽、氣喘等症狀,予三子養親湯加減,本方适用于老年患者咳嗽、氣逆痰痞者。患者年邁體虛,痰濕蘊結于肺,肺失宣降功能,因此出現咳嗽、喘逆、痰多胸悶、食欲不振等症。治療應溫肺化痰,降氣消食。三診時,患者各種症狀有所緩解,守前方再加合歡皮、牡蛎以安心甯神。楊教授治療發熱時,強調首先辨明病位在表在裡,區分病邪性質,靈活運用疏散、清熱、溫通、化痰、宣肺與肅肺的治療法則,效如桴鼓。
鄭重申明:由于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藥和劑量僅适用于本案病人當時的病情。未經中醫辨證診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處方和劑量。廣大讀者如有需要,應前往正規醫院診治,以免贻誤病情。
醫案二
莫某某,男,43歲,2022年12月21日初診。
主訴:發熱、惡寒3天,咽痛1天。
現病史:患者3天前無明顯誘因下出現發熱,最高體溫39.1℃,伴惡寒、頭痛身痛,自服布洛芬緩釋片1粒後症狀緩解,體溫降至38℃。熱退後複升,伴随症狀同前。1天前開始出現咽痛劇烈,如火燒感。遂求診于楊教授門診,刻下症見:高熱40.0℃,午後為甚,伴惡寒,鼻流清涕,輕咳,頭痛,咽痛如火燒狀,吞咽加劇,全身關節肌肉酸痛,小腿以下感覺如同被冰覆蓋,大便溏且呈臭穢,小便正常。查體:神清,生命體征平穩,心肺腹查體未見異常,頭顱無畸形、無外傷,神經系統查體無陽性體征,舌紅,尖部較甚,苔薄白膩,脈浮數。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陽性。
中醫診斷:疫病;外寒内熱、濕阻中焦證。
西醫診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治法:解表散寒、清解裡熱、化濕和中、扶正驅瘟。
處方:柴胡30g,黃芩15g,荊芥10g,防風10g,闆藍根20g,葛根30g,石膏60g(先煎),桂枝10g,白芷10g,炒蒼術10g,藿香10g,連翹15g,黃芪20g,甘草10g,玄參15g,桔梗10g,生姜5片,大棗5枚,蔥白3節。3劑,水煎服,日一劑。
患者服1劑中藥後轉為低熱,無再服用西藥退熱藥物,3劑藥後無再發熱,無咽痛等不适。
按語:新冠病毒乃疫疠之氣,緻病後可迅速傳變。患者高熱達40.0℃,伴有惡寒,為疫毒入侵肌表、正邪相争所緻。外寒未解,病邪迅速入裡化熱,導緻寒熱夾雜、外寒内熱之證,故鼻流清涕、輕咳、咽痛如火燒狀、吞咽時加劇。疫毒較盛,困阻全身肌肉,故全身關節肌肉酸痛,病邪直犯中焦,濕阻中焦,故腹瀉。其基本病機為疫毒外襲,熱毒内盛、表裡同病、濕濁中阻。治療當解表散寒、清解裡熱、化濕和中、扶正驅瘟。楊教授選用經典名方荊防敗毒散、柴胡桂枝湯、白虎湯化裁。方中柴胡、桂枝湯、荊芥、防風、白芷、蔥白疏散風寒、驅邪外出,黃芩、闆藍根、玄參、連翹、桔梗清熱解毒利咽,石膏、葛根清洩陽明之熱,藿香、炒蒼術化濕和中,黃芪顧護正氣,以防治疫毒進一步入裡。各藥相互配伍,使得外邪得散,内熱得清,濕濁得化,患者服藥三劑後訴諸症消除。
在使用經方時,楊教授常常教導我們:
① 中醫治療疾病過程中,治病用藥不在貴賤,組方不在大小,而在于方證相應,辨證準确。隻要能夠準确辨證,選用合适的藥物組合,就能取得顯著的療效。
② 經方既可以按照原方運用,也可以加減化裁。在臨床實踐中,往往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個性化辨證論證,以取得良好的療效。
③ 經典是中醫的基礎,而臨床實踐則是治療的根本。傳承經典是中醫事業的關鍵,但創新則是其靈魂。隻有不斷總結經驗,結合現代醫學理論進行創新,才能使中醫不斷發展的源泉。
④ 對于對經方不敢用、不想用、不會用的情況,楊教授教誨學生們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解決:首先要精研經典,掌握要旨,深入領會重要的條文,熟讀背誦;其次,善于學習,汲取經驗,不斷學習古今醫家的臨床經驗,深入體會和感悟,并積極實踐,不斷總結,勤求古訓,博采衆方,對成功和失敗的案例要及時總結經驗和教訓。通過這些方法,可以逐步增強對經方的認識和運用能力。
鄭重申明:由于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藥和劑量僅适用于本案病人當時的病情。未經中醫辨證診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處方和劑量。廣大讀者如有需要,應前往正規醫院診治,以免贻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