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欽河教授治療痛風性關節炎驗案一則

發布時間:2025-01-27 來源:太阳集团1088vip

    陳某,男,39歲,2021年5月9日初診

    主訴:左側踝關節腫痛1天。

    現病史:1天前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左側踝關節紅腫熱痛,活動困難,無發熱惡寒。既往病史:述半年曾有痛風病史。體格檢查提示:左側踝關節紅腫,活動受限,局部皮溫升高,壓痛(+),舌淡紅,苔薄白微黃,脈沉細。輔助檢查:尿酸472μmol/L。

    中醫診斷:痹病;濕熱阻絡證。

    西醫診斷:痛風性關節炎。

    治法:清利濕熱、通利經脈、消腫止痛。

    處方:四妙散合防己黃芪湯加減。

炒蒼術10g,黃柏15g,川牛膝15g,土茯苓40g,薏苡仁30g,黃芪15g,白術15g,防己20g,茯苓20g,秦艽15g,忍冬藤20g,白芷10g,白芍20g,白茅根20g,姜黃15g,炙乳香、炙沒藥各10g,醋延胡索15g,防風10g,徐長卿15g,砂仁10g(後下)。14劑,水煎服,日一劑。

    二診:患者自訴踝關節疼痛明顯好轉,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效不更方,繼進14劑而關節腫痛消除。

    按語:痛風性關節炎屬于痹病中的熱痹。《内經》所言五髒痹、六腑痹、奇恒之腑痹、五體肢節痹,反映了痹病的基本内容,可見痹病有廣義和狹義的不同,又分外痹與内痹。痹者閉也。廣義的痹病,泛指機體正氣不足,衛外不固,邪氣乘虛而入,髒腑經絡氣血為之痹阻而引起的疾病,包括《内經》所指的心痹、肺痹等髒腑痹及肉痹、筋痹等絡痹。狹義的痹病,即指其中的肢體經絡痹,以肌肉、筋骨、關節發生疼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關節腫大灼熱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

    患者因飲食不當,内生濕熱所緻,故清熱祛濕,通絡止痛。邪氣痹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緻,故清熱祛濕,活絡止痛為本病的治療法則。中醫認為正氣不足是痹病的重要原因,久病耗傷正氣而虛實夾雜者,應扶正祛邪,且扶正有助祛邪。風邪勝者或久病入絡者,祛風的同時應佐養血之品,正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謂也;寒邪勝者,則應溫經散寒通絡;濕邪勝者,佐以健脾益氣之品,使脾旺則能勝濕;熱邪勝者,應清熱祛邪,佐以涼血養陰之品,以防熱灼營陰而病深難解。益氣養血、滋補肝腎是虛證、頑痹的重要治法。結合此患者症狀分析,辨證應屬熱痹範疇,本證方用四妙散合防己黃芪湯加減,四妙散偏重于清熱利濕,具有清利濕熱、通利經脈、消腫止痛之功,而防己黃芪湯則偏重于益氣固表和健脾利水,治療表虛不固、外受風邪、水濕郁于肌表經絡的症狀,兩方合用,内外濕邪并除,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鄭重申明:由于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藥和劑量僅适用于本案病人當時的病情。未經中醫辨證診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處方和劑量。廣大讀者如有需要,應前往正規醫院診治,以免贻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