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某,女,34歲,2022年4月12日首診。
主訴:反複耳鳴2周。
現病史:患者述2周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耳鳴,呈吱吱作響,無伴頭痛、頭暈、目眩,休息後症狀未減輕,聽力欠佳,體倦乏力,腰部酸軟不适,大便稀爛,容易腹瀉,睡眠欠佳,平素作息不規律,時有情緒不穩,2022-3因月經量多,予以曼月環治療,至今月經未來潮。舌淡尖紅,舌苔厚膩偏黃,脈弦細。
中醫診斷:耳鳴;肝郁脾虛證。
西醫診斷:神經性耳鳴。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化濕開竅。
處方:補腎聰耳方合交泰丸加減。
丹參30克,川芎12克,郁金15克,葛根40克,石菖蒲15克,杜仲20克,桑寄生15克,炒山藥30克,炒白術10g,山茱萸15克,益智仁15克,黃連6克,肉桂3克,龍齒30克(先煎),黨參20克,炒酸棗仁15克。14劑,水煎服,日1劑。
2022年4月26日複診:患者述口服中藥配合針灸、頸椎推拿治療後症狀減輕,但因感冒後,症狀反複,曾到省内某三甲醫院就診,聽力測試較前改善。經口服藥物治療,感冒未愈,聽力模糊,伴鼻塞、咳嗽,咳痰色黃,無咽痛,無發熱,但時感全身不适。舌淡紅,苔薄白,脈弦浮。上方去益智仁、黃連、肉桂加虎杖、黃芪、黃芩、升麻,14劑,水煎服,日一劑。另以蓮花清瘟顆粒、咳特靈膠囊對症處理。
按語:神經性耳鳴,是臨床常見的耳部疾病,病因尚未明确,發病早期一周至一月内治療,療效較好,一般1至3年後出現聽力明顯下降,甚至繼發耳聾。該病病情易反複,遷延不愈。中醫認為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脾主運化,胃主受納,兩者共同負責食物的消化吸收,轉化為氣血以滋養全身。脾胃虛弱可能導緻氣血生化功能不足,耳竅失去氣血的濡養,進而出現耳鳴。脾主升清,脾氣虛弱可能導緻清陽不升,耳竅失養,發為耳鳴。脾虛運化功能失常,濕濁内生,痰濕上壅,阻塞耳竅,引起耳鳴。
藥用郁金疏肝解郁;丹參、川芎活血祛瘀通絡,改善供血;葛根生發清陽;石菖蒲、益智仁化痰開竅;龍齒、酸棗仁安定神志;山茱萸、杜仲、桑寄生滋補肝腎,強筋骨;黨參、白術、山藥健脾氣,使肝腎精血充養有源;黃連、肉桂引火歸源;虎杖、黃芩清肺瀉熱、化痰止咳。黃芪、升麻生陽舉陷。諸藥合用,以健脾養肝益腎,解郁通絡開竅為主,配合針灸、頸椎推拿,疏筋通絡,相得益彰,故能取得滿意療效。
鄭重申明:由于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藥和劑量僅适用于本案病人當時的病情。未經中醫辨證診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處方和劑量。廣大讀者如有需要,應前往正規醫院診治,以免贻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