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案一
梁某某,女,73歲,2020年1月6日初診。
主訴:反複心悸胸悶20年,加重伴頭暈頭痛3天。
現病史:患者于20餘年前開始出現心悸,胸悶,無胸痛,呈發作性,時輕時重,曾在省内某三甲醫院門診就診,行心髒彩超示:1.左室舒張功能減退,2.輕度二尖瓣反流,3.輕度主動脈反流,4.輕度三尖瓣反流。頸動脈彩超:雙側頸動脈硬化。冠狀動脈螺旋CT:冠狀動脈輕度狹窄。診斷:冠心病。平素口服“波立維75mg qd、立普妥20mg qn”等治療,心悸胸悶仍時有發作。3天前上述症狀再發,心悸,胸部脹悶感,伴頭暈,頭痛,跳動感,無惡心嘔吐,無惡寒發熱,自測血壓150/87mmHg,由家屬陪同就診。刻症見:神清,精神疲倦,心悸,胸部脹悶感,頭部兩側脹痛感,頭暈,呈漂浮感,左側下肢麻木感,膝關節疼痛,無惡心嘔吐,無惡寒發熱,無腹痛腹脹,無耳鳴耳聾,雙下肢無浮腫,口幹不多飲,納可,眠差,夜尿1-2次,大便幹,舌淡,苔幹黃厚,脈澀。
中醫診斷:心悸;肝郁脾虛,三焦失暢,心脈不利。
西醫診斷:冠心病。
治法:疏肝健脾,暢達三焦,通利心脈。
處方:柴胡10g,桂枝10g,黃芩15g,牡蛎30g(先煎),炙甘草5g,白術15g,天 花粉15g,補骨脂10g,杏仁10g 。7劑,每日一劑,水煎服。
2020年1月13日二診:血壓正常,精神好轉,心悸偶發,胸部脹悶感消失,頭部兩側脹痛感、頭暈明顯減輕,左側下肢麻木感、膝關節疼痛減輕,口幹不多飲,納可,眠差改善,夜尿1次,大便正常,舌淡,苔幹略厚,脈澀。症狀減輕,繼續服用上方7劑。
2020年1月20日三診:血壓正常,心悸、頭部兩側脹痛感、頭暈明顯消失,左側下肢麻木感、膝關節疼痛明顯減輕,納眠正常,夜尿1次,大便正常,舌淡,苔淡黃,脈細。效不更方,守前方繼續服14劑,諸症消失。
按語:楊教授認為,少陽不和、太陰脾虛、三焦失暢可緻胸陽不振、血脈不利。心悸病位雖在心,但細審其因,謹辨其證,還涉及肝、膽、脾、三焦,治宜和解少陽,溫補脾陽,暢達三焦,通利心脈。
該患者肝膽氣郁,經氣不利,故以頭部兩側脹痛為主,少陽氣郁易化熱傷陰,可見苔幹黃厚、脈澀;久病太陰脾虛,氣血虧虛,故舌淡、精神疲倦,脾陽不足,清陽不升,腦竅失養,出現頭暈;三焦氣機不利,緻胸陽不振,無形之氣凝結不開,故心悸、胸部悶脹感;三焦氣化失常,氣不化津,津液不能輸布上承,且筋脈失于滋潤濡養,故口幹不多飲、左側下肢麻木、膝關節疼痛。
本案楊教授予以柴胡桂枝幹姜湯加減,方中柴胡、黃芩合用,一散一清,旨在和解少陽;桂枝、天花粉并用,一溫一寒,功在寒熱同調,既能通陽化氣亦能清熱生津;然觀其脈證,尤以熱證為甚,遂去辛溫之幹姜,重用鹹寒之牡蛎,散氣機之凝結,兼以重鎮安神;佐以杏仁開降胸中之氣,俾全身氣機通暢,則一身津液流暢,同時又能潤燥滑腸;配伍補骨脂、白術溫補脾腎、固精縮尿;配用甘草合桂枝辛甘化陽,以振奮胸陽、通行心脈。本方藥簡力宏,取仲景經方之義,并結合患者體質,辨其寒熱虛實,靈活加減化裁,旨在疏肝健脾,暢達三焦,化氣生津,通利心脈。
鄭重申明:由于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藥和劑量僅适用于本案病人當時的病情。未經中醫辨證診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處方和劑量。廣大讀者如有需要,應前往正規醫院診治,以免贻誤病情。
醫案二
易某某,女,79歲,2020年1月9日初診。
主訴:胸悶氣促1月,加重伴煩躁1天。
現病史:患者1月前無明顯誘因下出現胸悶,氣促,活動後加重,無胸痛,無肩背放射痛,無頭暈頭痛,無惡心嘔吐,無偏側肢體乏力麻痹等不适。曾在廣州市内某三甲醫院住院治療,行心髒彩超示:1.主動脈硬化,右側膈基底段稍增厚,2.左室舒張動能減低,支持高血壓性心髒改變,3.主動脈瓣、二尖瓣及三尖瓣輕度返流。診斷:1.冠心病;2.心力衰竭;3.高血壓3級很高危組。予抗血小闆聚集、調脂穩斑、改善循環、營養心肌等治療後好轉出院。1天前上述症狀再發,出現胸悶,氣促,活動後加重,煩躁,行為怪異如有神靈,頭暈,無胸痛,自行服藥(具體不詳),休息後不能緩解,遂來我院中醫科就診。刻症見:患者神清,精神疲倦,近期記憶減退,煩躁,行為怪異如有神靈,胸悶,氣促,活動後加重,無胸痛,無頭暈頭痛,無肩背放射痛,無惡心嘔吐,無偏側肢體乏力麻痹等不适,二便調,納差,夜間時有幻覺,眠差,舌質紅,少津,苔黃膩,脈弦澀。
中醫診斷:胸痹;少陽不和,膽熱擾心,痰瘀閉阻。
西醫診斷:1.冠心病;2.心力衰竭;3.高血壓3級很高危組。
治法:和解少陽,甯心安神,化痰祛瘀。
處方: 桃仁15g,紅花10g,石菖蒲15g,遠志15g,黨參15g,酒川芎10g,龍骨30g(先煎),牡蛎30g(先煎),柴胡10g,黃芩10g,炙甘草5g,姜半夏15g。7劑,每日一劑,水煎服。
2020年1月12日二診:患者神清,精神好轉,近期記憶有所恢複,煩躁消失,未出現行為異常,胸悶,無胸痛,無頭暈頭痛,二便調,納眠改善,舌質紅,多津,苔薄黃,脈弦澀。繼續服用上方7劑。
2020年1月19日三診:諸症明顯減輕,效不更方,守前方7劑,鞏固治療。
按語:該患者年老體虛,髒腑功能日漸衰退,心氣不足,胸陽不振,則運血無力,緻瘀血内停,而瘀滞則氣阻,氣阻則痰凝,痰瘀互結,郁久發熱,故苔黃膩,痰瘀痹阻心脈,心脈失養,故胸悶,氣促,活動後加重;少陽三焦不利,氣郁化熱,膽熱上擾于心,心主神明功能異常,出現記憶減退、煩躁、行為怪異如有神靈、夜間時有幻覺;舌淡,脈弦澀均為心氣不足,痰瘀痹阻之象。
楊教授認為,本病病位在心,屬本虛标實之證,心氣不足為本,痰瘀痹阻為标,治宜和解少陽,甯心安神,化痰祛瘀。采用柴胡加龍骨牡蛎湯加減,方中柴胡、黃芩相配伍,專走少陽以解胸膈之滿悶;重用龍骨、牡蛎礦石類藥物鎮心安神、調和陰陽;輔以遠志、石菖蒲安神益智、開竅豁痰;佐以半夏燥濕化痰,加用桃仁、紅花、川芎以助活血祛瘀、通利心脈;黨參、甘草益氣和中。全方立足于和解少陽,配合化痰祛瘀之法,使三焦通利,氣化以行,熱祛魂安,心脈通暢。
鄭重申明:由于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藥和劑量僅适用于本案病人當時的病情。未經中醫辨證診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處方和劑量。廣大讀者如有需要,應前往正規醫院診治,以免贻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