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欽河教授治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驗案三則

發布時間:2025-01-27 來源:太阳集团1088vip

醫案一

    患者,男,47歲,2023年9月30日初診。

    主訴:右上腹疼痛不适1月餘。

    現病史:患者述1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右上腹疼痛不适,呈隐痛,部位固定,進食油膩食物後右上腹隐痛加重,疼痛持續2-3分鐘後可自行緩解。曾查肝膽胰脾彩超示:1.肝髒實質回聲增粗2.膽囊壁稍強回聲團(符合膽囊息肉樣病變聲像)。肝髒瞬時彈性成像檢查示:“肝髒硬度11.7kPa”。乙肝兩對半定量檢查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6426.0↑”、“乙肝病毒e抗體 0.006↓”、“乙肝病毒核心抗體 0.01↓”。乙肝病毒DNA定量檢查示“1.54E+05”。刻症見:右上腹隐痛,部位固定,精神欠佳,胃納差,睡眠欠佳,二便正常,近期體重未見明顯變化,舌淡紅,苔薄白膩,脈弦。

    中醫診斷:積聚;肝郁脾虛,痰瘀互結證。

    西醫診斷:1.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2.肝纖維化(F2-F3),3.膽囊息肉。

    治法:健脾祛濕,活血行氣,軟堅散結。

    處方:赤芍10g,茵陳15g,茯苓15g,豬苓15g,淨山楂20g,丹參30g,醋莪術15g,醋三棱15g,牡蛎先煎30g,山藥15g,白術10g,幹姜5g,炒白扁豆20g,當歸10g,醋鼈甲(先煎)30g,麥冬5g,黃芪破壁飲片4g,貓爪草15g,溪黃草30g。7劑,水煎服,日1劑。

    随後4個月,患者多次複診,自訴腹部疼痛等症狀好轉,守上方随證加減治療。

    2024年1月29日複診:患者服上述中藥4月後,自覺右上腹疼痛發作次數明顯減少,二便正常。查肝膽胰脾彩超示:1.肝光點稍增粗2.膽、胰、脾未見明顯異常聲像。肝髒瞬時彈性成像檢查示:“肝髒硬度 9.79kPa”。乙肝兩對半定量檢查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250↑”、“乙肝病毒e抗體 2.23↑”、“乙肝病毒核心抗體 >10↑”。

    按語:肝主疏洩而藏血,與膽府相表裡,性喜條達而惡抑郁。疏洩正常,則氣機疏通暢達,通而不滞,散而不郁;若肝失疏洩,則脾氣不運、膽失通降,膽汁排洩失暢,郁積膽腑,發為積聚。治以疏肝利膽、健脾祛濕、活血行氣、軟堅散結。

    該患者已有肝膽慢性疾患,肝膽不利,疏洩失常,緻脾失健運,脾土壅滞,而脾主大腹,可見右上腹隐痛;脾虛不運,濕濁不化,食氣難消,故納差、進食油膩後隐痛加重;肝膽氣機疏洩不利,進而氣病及血,導緻經絡瘀阻,因此疼痛部位固定,是以病在血分。

    本案楊教授予以參苓白術散加減,方用茯苓、豬苓、山藥、白術、炒白扁豆、黃芪、淨山楂以益氣健脾補腎,以助脾胃運化之功;醋莪術、醋三棱、醋鼈甲、貓爪草、牡蛎、丹參、當歸、赤芍以軟堅散結、養血活血、化瘀行氣消積;茵陳、溪黃草以清熱祛濕利膽腑。恐清利濕熱及消伐太過,傷胃劫陰,故佐幹姜溫中、麥冬滋陰益胃。諸藥合用,共奏健脾祛濕、軟堅散結、活血行氣之功,俾使肝氣條達,氣血周流,彰顯“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義。

    鄭重申明:由于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藥和劑量僅适用于本案病人當時的病情。未經中醫辨證診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處方和劑量。廣大讀者如有需要,應前往正規醫院診治,以免贻誤病情。


醫案二

    何某,男,25歲,2024年1月24日初診。

    主訴:右上腹疼痛不适3年餘。

    現病史:患者述3年來反複出現右上腹脹滿疼痛,曾在當地醫院檢查及對症治療,仍反複發作,2023年5月3日查肝膽胰脾彩超示:1.肝實質回聲明顯增粗增強(注意肝硬化)2.肝右前葉實性結節聲像(肝血管瘤?10mm*8mm)3.脾大(125mm*52mm)。刻症見:右上腹疼痛不适,乏力,時有口幹,胸痞脘悶,食納可,夜寐欠佳,多夢,二便正常,舌質暗紅,苔厚膩,脈弦細。

    中醫診斷:肝積;肝郁脾虛,氣滞血瘀證。

    西醫診斷:1.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2.肝硬化。

    治法:疏肝健脾,行氣活血,軟堅散結。

    處方:烏梅15g,薏苡仁30g,夏枯草15g,山慈菇15g,雞内金10g,皂角刺20g,土鼈蟲10g,貓爪草15g,淡竹葉10g,醋莪術15g,醋三棱15g,醋鼈甲30g(先煎),茵陳15g,牡蛎45g(先煎),黃芪30g,丹參30g,赤芍20g,白術10g,木香15g(後下),桂枝10g,當歸10g,陳皮10g,黨參15g。30劑,水煎服,日1劑。

    2024年2月19日二診:患者訴右上腹疼痛有所緩解,乏力、胸悶脘痞減輕,睡眠改善,無明顯口幹,上方去淡竹葉,加六神曲15g、幹姜5g,繼服30劑。

    2024年3月18日三診:患者訴右上腹仍有輕微脹痛,無明顯乏力、胸悶脘痞,夜寐安,前方去桂枝,加肉桂5g(後下)、虎杖20g,繼服30劑。

    2024年4月17日四診:患者訴今晨血壓150/85mmHg,右上腹無明顯脹痛,無其他特殊不适。2024年4月13日查肝膽胰脾彩超示:1.肝粗圖像2.肝右前葉稍強回聲結節(5mm*5mm)3.脾大(123mm*39mm)。前方加雞内金10g、夏枯草15g、鈎藤30g(後下),繼服30劑。

    按語:楊教授認為,肝體陰而用陽,以血為體,以氣為用,氣血正常運行,肝髒方可條達疏暢,若氣滞血瘀,導緻肝絡失和,則會形成癓瘕,治宜行氣活血、軟堅散結。該患者久病傷及氣血,局部氣血不通,郁于肝經,形成積聚,故右上腹疼痛不适、舌質暗紅、脈弦細;津血同源,由于瘀血阻絡,氣機阻滞,化源不足,津液不能上承于口,則出現口幹;病程日久,脾虛失運,氣血虧虛,則四肢不榮,出現乏力;脾虛導緻水液代謝失常,痰濕由生,樞機不利,故胸痞脘悶、苔厚膩。

    本案楊教授予以鼈甲煎丸加減,方中重用鼈甲、牡蛎潛鎮之品以軟堅散結,活血消癥,配山慈菇、貓爪草、皂角刺以加強清熱化痰散結之功,丹參、赤芍、當歸、陳皮、木香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三棱、莪術、土鼈蟲助破血行氣、消積散痞,佐夏枯草、茵陳、薏苡仁、淡竹葉、烏梅以清熱祛濕、生津止渴,黃芪、黨參、白術、桂枝、雞内金以補氣健脾、溫中通陽、健胃消食。全方配伍嚴密,立足于氣血同調,使氣滞得通,血瘀得散,氣血通暢,則癥瘕得消、痞塊得散。

    鄭重申明:由于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藥和劑量僅适用于本案病人當時的病情。未經中醫辨證診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處方和劑量。廣大讀者如有需要,應前往正規醫院診治,以免贻誤病情。


醫案三

    趙某某,男,59歲,2022月7月19日初診。

    主訴:右脅肋部疼痛不适2月餘。

    現病史:患者述30年前感染乙型肝炎病毒,間斷服用抗病毒藥物“恩替卡韋”治療。2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右脅肋部疼痛不适,痛如針刺,疼痛頻發,伴鞏膜黃染,口幹口苦。肝膽胰脾彩超示:1.彌漫性肝損傷,考慮肝硬化,内見類結節樣稍高回聲,增生結節?2.膽囊壁毛躁,膽囊沉積物聲像3.脾稍大。肝功能:AST 45U/L、ALP 218U/L、TBIL 21umol/L、IBIL 15umol/L。刻診見:精神疲倦,右脅肋部疼痛不适,如針刺,劍突下少許脹感,鞏膜發黃,伴口幹口苦,嘔吐痰涎,飲食一般,睡眠差,大便正常,夜尿多,舌黯苔黃膩,脈弦滑。

    中醫診斷:肝積;濕熱内蘊,氣血凝結證。

    西醫診斷:1.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2.肝硬化失代償期。

    治法:清利濕熱,活血行氣,軟堅消癥。

    處方:北柴胡20g,白芍10g,甘草10g,枳殼10g,雞骨草20g,茵陳30g,蒲公英15g,丹參30g,郁金15g,煅牡蛎30g(先煎),牡丹皮15g,赤芍20g,枸杞子10g,醋鼈甲30g(先煎),醋龜甲15g(先煎),醋延胡索15g,14劑,每日一劑,水煎早晚口服。

    2022月8月16日二診:精神良好,肝區疼痛減輕,劍突下無脹感,鞏膜輕微黃染,少許口幹口苦,無嘔吐痰涎,飲食尚可,入睡難,大便可,夜尿多,舌黯紅苔黃膩,脈弦滑。上方加炒酸棗仁15g,鹽杜仲15g,繼續服用14劑。

    2022年9月20日三診:精神良好,肝區、劍突下無特殊不适,鞏膜黃染、口幹口苦諸症皆減,納佳,睡眠較前改善,二便尚可,舌紅苔黃,脈弦緩,守方繼進4月餘。

    2023月2月18日複查:AST、ALP、TBIL、IBIL恢複正常,彩超示:肝髒回聲稍增粗。

    按語:楊教授認為,濕熱疫毒易内侵肝膽,邪盛日久,緻肝失條達,疏洩無權,氣機不暢,血絡失和,最終形成肝硬化,治宜清利濕熱,活血行氣,軟堅散結。

    本案患者感受濕熱疫毒多年,損及肝體,緻肝失疏洩,氣機郁滞,久則血傷入絡,故肝區以刺痛為主、舌黯。濕遏熱伏,熏蒸肝膽,導緻膽汁外溢,故鞏膜發黃;濕熱困阻脾胃,緻使脾不運化,清陽不升,濁陰上逆,故精神疲倦、飲食一般、嘔吐痰涎;舌苔黃膩、脈弦滑均為濕熱互結之象。

    本案楊教授予以鼈甲煎丸加味,方中雞骨草、茵陳、蒲公英、牡丹皮以清熱利濕、利膽退黃、保肝降酶,北柴胡、枳實、郁金以疏肝解郁、理氣寬中,丹參、赤芍、醋延胡索以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枸杞子、白芍、煅牡蛎、醋鼈甲、醋龜甲以補養肝腎、滋陰潛陽、軟堅消癥。本方運用清、利、疏、活諸法,以使濕熱瘀毒之邪得解,肝膽氣機條達,血脈暢行,則所患疾病得愈。

    鄭重申明:由于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藥和劑量僅适用于本案病人當時的病情。未經中醫辨證診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處方和劑量。廣大讀者如有需要,應前往正規醫院診治,以免贻誤病情。